藝文專區

駐村藝術家專訪 X Brian Scott Rothkopf

  • fb  
  • 採訪/攝影 李育萱 時雯俐
    ---

    現實生活中Brian Scott Rothkopf是一位平凡的美語老師;

    遠離生活,稍稍喘息,
    在鐵道藝術村的工作室裡,他則是位舊物修復師。

    ---

     

    當初抱持著一年的體驗生活想像,Brian從波特蘭飛到了新竹;有別於出生地紐約的快步調,新竹生活形態上大小適中,步調相對閒適,對Brian來說就是波特蘭日子的延伸,甚至更為愜意。一年過後,外人眼中「無聊新竹」並沒有讓Brian遠離,反而即將邁入第13年的Long Stay.
     

    回想波特蘭的時光,Brian從穿梭在街區巷弄的腳踏車快遞開始,一路做到有規模的腳踏車行搭配旅遊行程;動手維修這些生活、生意上的好夥伴,曾經是他的日復一日。如今飄洋過海來到腳踏車王國台灣,在為生活打拼之餘,Brian有幸開啟他小小的修復創作之旅。

     

    概述台灣腳踏車的發展史,光復之前人力車大都直接從日本進口;直到光復後零件才分別從日本、香港、大陸輸入,在台組裝。日據時期首次出現自有品牌,1968年以後,則因為國內開始大量從日本進口不需掛牌的49cc機車,導致整個腳踏車產業則逐步走下坡。Brian所關注的自行車,即是從台灣光復後到1960年之間,完全以國內需求為主的物件。

     

     

     

     

    透過朋友牽線或是日常街頭巷弄裡的田野觀察,Brian 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收購復古腳踏車,再一台一台地拆解、清潔、修復並重組。一台腳踏車,他通常需要花費2-3個月打理;3年下來,Brian 的工作室裡累積了11台樣貌、功能各異的作品,而且都還可以再次上路。

     

    對Brian而言,修復的初衷單純是希望老物再次被使用;在每日短短2、3小時的獨處裡,修復的過程也彷彿是在修復自己與生活壓力煩惱的關係。最近,他也開始用多餘的零件,加上一點巧思和其他素材,把腳他車的某個部分再製成、轉化為牆壁上的擺飾或是可以被使用的桌椅家具。

     

    目前,Brian正在尋找他的第12部腳踏車,至於其他創作呢? 他靦腆的表示:「當然也會想一想……。」

     

    ---

    延伸閱讀

    Vintage and Custom Bikes Taiwan Brian 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