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專區

駐村藝術家專訪 X 鄭皓宇 鄭智宇

  • fb  
  • 採訪/攝影  李育萱 陳儷云

     

    原先和皓宇、智宇約定的採訪日期,因為臨時有事而被迫延期。心裡有些過不去,當我們終於碰面時,脫口而出的”抱歉”,兄弟倆嘻皮笑臉地回應「沒關係,我們有一整把的青春可以等待」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們是目前鐵道藝術村裡最年輕的藝術家,但對藝術的想法與論述卻不因年紀而少了堆疊的厚度。

    ---

     

    藝術家鄭皓宇

     

    藝術家鄭智宇

     

    年紀相差兩歲的皓宇、智宇,分別先後在中國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攻讀油畫系研究所。自小因為父親收畫、藏畫的緣故,兄弟倆耳濡目染進入了藝術的世界。「起初原因很單純,就是想要拿一張文憑,在台灣開一間藝廊。」皓宇說。「不過,回想起來當初真的太天真了啊!」

     

    川美在中國藝術教育養成的脈絡裡,扮演的是革命藝術家的腳色,作為主流的對立面。皓宇分享:「我們學的不是創作方法或是畫畫技巧,而是思想上的建設。」在那裡,直接是一種禮貌,辯論是一種常態;「我們的老師曾說過『藝術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藝術家觀察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因此課堂上,不會有人說觀念、講創作,而是透過彼此討論、對話去釐清思路,去確定自己的要做的計畫。

     

    「過去我和智宇創作會從比較傳統的角度,由靈感、概念、觀念出發,也就是所謂的觀念先行,做完後回過頭來審視自己和作品的關係。但目前我們更偏向做計劃,不管是在藝術表現或是打動受眾上。」

     

     

     

    《藍星球》/《紅星球》 直徑30cm 布面油畫 鄭皓宇 2016

     

     

     

     

    《》/《》直徑50cm 布面綜合材料 鄭智宇 2016

     

    環境歷練和人生際遇讓皓宇、智宇清楚知道從事藝術創作是有多麼地消耗生活,它不會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既不浪漫且非常現實。「我和智宇的第一步不是在藝術上我們要走到多高,而是我們怎麼生存下來。」兄弟倆會仔細衡量,進行一個創作計畫究竟要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到底能不能做?

     

    智宇說:「有些藝術家可能會避談金錢,但我覺得金錢很神聖。金錢是血汗換來的,如果有人跟我買畫,就好比他把辛勤工作一個月的所有血汗都奉獻給我,這很浪漫!我會跟他說,『你們的血汗我會珍惜!』而這些會確實變成我的養分,我也會把我的作品做得更好。」

     

    訪談尾聲,皓宇、智宇分享這幾年他們對於中國藝術家在創作表現上的觀察,「以前的藝術家可能是用一件作品,表達一個極大的概念;現在的藝術家則是用三年、五年的作品,就只講一句話、一個字,表達方式是很緩慢且謹慎、相對內斂。」對照同樣身處在相同脈絡的兄弟倆,感覺也備感貼切,沉潛卻有著清楚的方向。

     

     

    延伸閱讀

    宇羿古藝術 皓宇.智宇創作之外的私人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