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專區

藝術這回事 - 2018藝事節專題報導

  • fb  
  • 撰文|陳奕揚  2018-12-20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五位駐村藝術家聯合展演!新作品充斥在村內的各個空間角落、為懷舊建築注入全新活力。

     

    藝事節這檔展覽期間,在週末規劃了許多由駐村藝術家帶動體驗的工作坊,除了認識各種不同的媒材如:金工、平面繪畫、裝置、影像及行動藝術,更希望大家能藉由這個機會開啟多重感官、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生活;將藝術氣息、創意靈感帶入生活之中,激發日常中發生各種「藝事」,讓生活無處不藝術、讓藝術不僅止於藝術家,而是人人都可以很藝術,藉由彼此不同的「藝事」產生碰撞,使人生充斥驚艷的色彩。除了到現場觀看以外,本次也用文字書寫的方式帶大家欣賞這次藝術家們的展覽,讓還沒來過的朋友們能透過這篇文章共襄盛舉這次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的重磅年末展覽!

     

       

     

    【 魏子喻 】

     

    魏子喻在展牆上完成了巨幅作品,以灰階為主調繪出陪伴他許多歲月的Keroro軍曹。特別的是這幅作品中的Keroro軍曹是全身白色且躺臥在地上,黑暗的秘境中好似鏡頭以俯角特寫緩緩推進,模糊的焦距與迷濛的投射光感帶出了一股不可告人的電影情境。這幅作品也凸顯魏子喻擅長的超寫實錯視,魏子喻在畫面兩邊處塗下了紅白綠的三色線條,讓觀者了解他在製造錯視的顏色手法,不是觀眾們眼花撩亂!

     

    除此之外魏子喻還親手用輕黏土捏塑還原出了一隻中型的白色素模Keroro軍曹,看它雙臂張開、膝腳微曲在半空的姿態有如飄浮一般的不真實感。配合展場的燈光彷彿在夢境的虛無飄渺中,照下了一盞明燈。魏子喻還有用砂紙打磨過公仔的表面讓它非常的光滑,在弧度和細節上完全不輸市面上的精緻模型!

     

     

     

     

        

     

    【 曾貞源 】

     

    相信大家看到曾貞源作品的第一個瞬間都是滿懷狐疑:「這些是作品?」

     

    由展牆圍出的廊道中張貼了許多大小相異的街景影像以及擺設了些許日常物件,這些是曾貞源的作品《物件情節》。相片裡可能是汽車包覆著帆布、壓住了幾顆防止風吹的石頭、在斜坡道上停放機車,因應坡度而在車柱下加墊磚塊。居民在自家的屋簷下鋪了紙便當,以免上頭築巢的鳥屎;還有被路風吹拂塑膠袋、使用菜籃拼裝的廣告看板。曾貞源刻意放大檢視街道上那些不經意的日常,若細究這些畫面的共通點,便能串連出一種幽默。這些圖像聚焦在「人為」、是小民形塑的日常景觀,部分是無意、有時更是因地制宜的舉措,是居民生態的展現。而展場內圖像的張貼巧妙地依照拍攝視角來做擺設,帶有那麼一點還原現場的概念存在,景色的重現、視角模擬使得觀眾們身歷其境,曾貞源還仿造了一些物件搭配;如挺直的植物栽上套上了小塑膠袋,相對應在圖像也能發掘許多居民們對物體包覆的行為。壓在展櫃下的相紙,紀錄的是潑灑在水泥地上的油漆;張貼在廊道框上的鐵門照片,讓觀眾們抬頭看見相片時正好是拍攝時仰視的角度。

     

         

     

    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微小細節,我們因為日常的繁瑣可能就匆匆晃眼過去。曾貞源用相機凝結了這些角落、並經過一番安排,邀請大家停下腳步、帶著另一番心情來觀察這些事物,在主題聚焦下便能產生許多畫面情境的聯想與思考的妙趣。

     

     

     

     

     

       

     

    【 范思琪 】

     

    在鐵道藝術村內,范思琪除了挑戰自我身體的極限、更誘發出新的創作方向,來探討身體在做一件事情時會產生什麼樣的運動軌跡?她決定使用顏料與平面畫布作為記錄的方式、更開始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來合作。

     

    來到展場可以看見牆上的大幅作品,藍色的顏料是藉由舞蹈足跡散佈到畫布中不同的位置,看得出有滑動拖曳的軌跡、前後抹開成大片的痕漬、周圍又點綴了些許的足印,也留下了部份原初范思琪擠下的顏料形狀,整個作品好似抽象中帶了點山水禪韻在其中。牆上放映的影片還原出當時創作的現場,舞者有時呈現滑稽的體態,是因為顏料的濕滑感讓舞者在舞動的同時還增加了維持平衡的挑戰性,也為這幅運動軌跡增添了意外的變化效果。

     

    抬頭再望向側邊展牆上的長型橫幅畫紙,溫暖的黃橘色映入眼簾,不同於地面上藍色那幅的是它並沒有明顯的線條痕跡,而是由大片深淺相異的色塊所疊加而成,這是范思琪藉由跨界團體協力、邀請民眾一同參與創作的成果。樂團、舞蹈者、范思琪、大眾,四種不同身份的人,四層漸進式的傳遞,讓不同媒介的能量透過「接收、轉化、再創作」發生蛻變。首先由樂團緩緩發送音符、傳遞給舞蹈者;舞蹈者再隨聆聽到的聲調節奏、轉換為舞蹈的肢體動作;當下表演者因身體運動變化,足下踩踏的力道不盡相同,壓到他們所位在的紙張油墨正是范思琪所鋪下的材料,拓印出深淺不一的痕漬,等同轉化為版畫製版的過程。這幅作品經歷兩首曲子各別採用黃、橘的油墨,兩種色澤交疊形塑的肌理紋路,蘊藏著豐富的變化。創作過程就擁有如此綿密的連扣關係、一層層細思回推這創作的過程,即是一種獨特的經驗,它將「聽、看、想、做」集合於一體,由此可知藝術可不僅止於觀看審美,范思琪的藝術是多重的複合體。

     

      

     

    好多人都好奇在問:「范思琪老師怎麼沒有親自下去舞動?」

    聽到這個問題總是能換來老師靦腆的笑容,或許跳舞是范思琪老師的罩門也說不定呢!

     

     

     

     

     

       

     

    【 楊瀚橋 】

     

    原本頹倒在紙箱堆內的戲偶「小彼得」,在楊瀚橋細膩的操偶動作中,為大家上演一齣靈活俏皮的小型劇場。

     

    楊瀚橋作品中最具代表象徵是隻身體空心的長頸鹿「鹿鹿」,牠跟著楊瀚橋南征北討跑過好多地方,大家來到鐵道藝術村的話,從窗邊月台上就能瞧見牠高大的身形都快頂到鐵道藝術村的屋簷了!甜膩鮮豔的色彩搭配下,鹿鹿中空的身體其實是要承載大家不同的意念與禮物,楊瀚橋帶著大小朋友用黏土捏塑小型鹿鹿的活動「鹿鹿送信」讓大家把想傳遞的字句放入球囊中再鑲嵌進鹿鹿的身體內,讓牠為大家帶來互動與意念的交換。一進到鐵道藝術村就能看見櫃檯上擺著大家的成果,其中還有另外兩位駐村藝術家做的鹿鹿也藏在裡頭呢!

     

        

     

    楊瀚橋在牆面上也畫上了一隻趴臥著的鹿鹿插畫,眼皮半闔的牠反映著楊瀚橋的生活偶爾也是會遇上不盡如意的事情,有時是社會保守價值觀的壓力;有時是工作所累積的疲勞,都會有一段頹喪的情緒需要經過休息整理才能再夠重新出發。在臥倒的鹿鹿插畫兩旁,楊瀚橋重新利用廢棄紙箱、堆疊成高聳的白色牆面,畫上許多四肢瘦長的人們、表情誇張的頭像、五官,也是帶有非常強烈的劇場效果。大家不妨模擬看看插畫中的人物做個表演,不但能逗起同行夥伴們的笑容,也能讓肢體筋骨、面部做做運動抒展一下!

     

     

     

     

     

     

     

    【 張皓涵 】

     

    在張皓涵的展區內排列出11件作品,由金屬銀線環繞勾纏著黑色塑料網而成,依照型態分為兩系列:

     

    其一系列掛置在牆上、另一系列靜置於小型展架上。每個作品皆有著各自圖特的樣態,看似一朵朵扭曲的花朵,同時也象徵著烏黑色汙染物,令觀者內心不禁一陣糾結。有的花蕾尚在含苞便已受到摧殘;有的方才開綻卻殘敗如斯;有的已然無法辨識。

     

     

     

    張皓涵用金屬工藝如此精緻的媒材呈現沈重的土地環境、健康安全議題,又以昂貴的「銀」與廢棄「塑料」做結合,頗有彰顯反差對比的意味。而作品中所呈現的纏勾方式,也使大家聯想人為的污染最終還是回歸到食物鏈、生活環境的循環之中被人體所吸收融入,這些作品在美麗的外觀之下承載著警示寓意濃厚的創作理念,張皓涵自詡身為創作者所應負擔的社會責任,用工藝美學來與社會現實做聯結、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呼籲人類群體所要共同正視的問題。


     

     



     

    2018以藝事節作為最後一檔展覽收尾可說是精彩不過了,其中駐村藝術家范思琪,也確定在2019延續駐村!

     

    長期的互動合作下,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的工作人員們與范思琪的共同策劃下發展出許多公眾參與的藝術活動與糾合不同屬性的團體跨界創作,為當地居民、親子家庭帶來許多歡樂體驗;群眾、家人之間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萌發藝術的種子,開啟更多議題思考與對話的可能性。連筆者都感受到2018年度的駐村藝術家成員組合帶有相當多當代藝術的成分,在藝事節這檔展覽,藝術家們用口語化、親民的方式來呈現他們的作品和主題,更藉由設計工作坊的互動、讓參與者沈浸在這股創作的過程中,無非是希望讓人們了解:啊,原來藝術無所不在!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詮釋、思考我們的世界、一洗大家在觀看當代藝術時往往會有遇著生硬、難以理解的狀況,不會再用敬而遠之、「看不懂的東西就是藝術」來做結,而是大家能夠捲起袖子一起做、衍生更多新意與開展,在觀賞時也能大膽的揣測評論,激發想像與實踐。

     

    邀請大家在新的一年:我們繼續作夥用藝術,玩轉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這個富有歷史寓意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