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專區

「拼畫軌上的過癮」 時光機 - 百年新竹鐵道史專文

  • fb  
  • 撰文|陳奕揚 2019-03-03

     

     

     

    過去一條條鐵軌牽動著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如今一張張歷史相片和地圖倒映出新竹的區域變遷。複雜的時空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讓這塊土地上孕育出面孔相似,卻又多元兼併的身份與內在。這次展覽以鐵道為題貫通台灣百年歷史,串連起三個時期的政權、查閱四個國家(大清、日本、美國、中華民國)昔時是如何觀視新竹,提供更多元的資訊來看見過去、認識我們的區域性歷史,找出世代之間對話的機會。

     

     

      

    塗鴉牆上空白的火車造型,無論大人小孩都想填上屬於自己獨特的色彩與符號

     

     

    捕捉「時代需求」

    清朝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希望大清內地引入進步建設,將台灣預設作為示範基地,費時7年修築鐵路、通基隆至新竹。據文史記載,昔時新竹車站建於枕頭山下,約略為今日新竹玻璃工藝館處。新竹可謂盛況一時,蔚成重要運輸集散地,人潮的聚集間接地影響了新竹各種產業興起:如旅店驛站、餐館飲食等。

     

    而後日本殖民時代技術革新,重修鐵軌克服各種地理環境,相對清朝路線採截彎取直,因而數度更動車站位置。為支援進攻亞洲戰線能量,新竹區在政策佈局下亦建設空軍基地、大興農工產業如糖業、麵粉、化肥 ; 開採自然資源如木料、水泥,追求運輸效率而新闢機場支線、糖廠支線、竹東支線。這便是現今新竹為何有道路名為「鐵道路」卻看不見鐵軌的原因,早前的支線已化為柏油道路供汽機車行駛,其中僅有竹東線被保留 ; 當今的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也是利用日本時期的鐵道轉運倉儲空間活化再利用。

     

    現在的「鐵道路」已成柏油路,曾為昔時日治時期機場支線的軌道路線。

     

     

    開打前,做一張「命脈地圖」

    兵家常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出兵前精確分析對手有哪些命門、何處有重兵駐守,必要先畫一張地圖來沙盤推演,歷代戰爭都這樣進行的:日本初登台鎮壓反抗勢力如是,美國空襲重擊在台日本軍如是。

     

    1945美軍攻台地圖,美國人鉅細靡遺的繪製出日本在新竹的建設聚落,為中美空軍混合團(飛虎隊)轟炸日軍做佈局,可看出當時鐵道建設遍佈新竹各地。

     

    戰爭殘酷,卻也意外記錄下改朝換代前的發展規模,讓後人得以比較當下的都市發展和建設,在展覽現場便有不少人開始推敲歷史事件、分享遊歷回憶、以及今昔變化。

     

     

    勾出回憶,口述經歷促成世代互動

    時代盛衰、花葉枯榮;人們容顏轉換、鐵道建設汰舊換新,難得保留下的痕跡使其更具韻味。從些許僅存的蛛絲馬跡回顧新竹區地理資產、看見時代中經濟命脈是如何相接,故事裡有跌撞辛勞、或光榮驕傲,都是鋪墊我們如今生活環境的基底樁柱。這些歷史圖像對年世代或許僅是台灣史的一頁篇章,但藉由耆老、家中長輩口述出當時的親身經歷,則蛻變成注入情感的懷舊故事,年輕聽者們的反饋又可能對應著社會價值的轉變,一來一往的溝通與互動象徵世代共生的起點。

     

      

    藉由拼圖過程體驗建築形成的辛勞,也讓不同的世代有更多互動溝通。

     

     

     

    公民參與,文化再創生

    嘗試用不同的背景立場來觀看,我們才能算真的理解當時為何有此認知或決議。透過不同的身份視角,也能意外察覺出單一立場的思緒死角。而我們的土地上還存有許多時代遺留、發展主義下忽視的文化與建物,是台灣民眾們共同的重要資產,它們的去留延續、將來要如何再運用都將是社會大眾的共同課題,持續社會中溝通的溫度,才是我們共同邁步前進的能量。

     

    舊時的過影,成為大小朋友在現場拼湊繪畫的過癮,藉著相互分享不同的記憶段落,逐漸理解腳下土地的過去、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在搜集到更多拼圖後,大家都有機會重新堆砌出獨有的造型、灌溉出自我的新色彩。

     

      

     

      

    小朋友們總是能運用新竹火車站的建築元素,重新拼出獨一無二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