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枋寮」鐵道藝術網路跨域計畫108年度創作交流成果展
『枋寮 F3 藝文特區』駐村藝術家跨縣交流,5月10日至6月2日於新竹鐵道藝術村,展出不同媒材的平面及立體創作,藉由藝術對話,展現屏東多元、充沛的創作能量。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枋寮 F3 藝文特區推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目前枋寮藝術村駐村家有繪畫、書法、裝置藝術、雕刻、複合媒材、紙藝、空間設計等多元跨域結合藝術創作形式及風格。除了徵選各領域藝術家駐村,扎根地方美學教育與推廣,每年也舉辦縣外交流展,呈現各自的創意與美學作品,提升藝術村的能見度。
此次「印象枋寮」聯展,於5月16日舉辦開幕茶會,參展六位駐村藝術家,有李銘煌的書法作品、專長水墨及彩墨的蔡梅芳、排灣圖騰木雕方福明以及巫詩瑩、黃筠晴、洪麗雯等人以地方文化為創作題材,融入創新的語彙與思維。
關於枋寮F3藝文特區
『枋寮 F3 藝文特區』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計畫執行「鐵道藝術網絡」之一,屏東縣政府以提升藝術深植地方的概念,讓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更具藝術性,落實創意加值並形成多元藝術展現的空間,目前本特區進駐的藝術家有藝術表現類(國、西畫、書法、裝置藝術、雕刻、複合媒材、錄影像)、應用藝術類(馬賽克拼貼、現代紙藝、空間設計)、其他類別(社造)等多元跨域結合藝術創作形式及風格。
此次交流展是以藝術家與在地的連結為主軸,並導入城市語言來與枋寮交流對話產出的藝術饗宴,駐村藝術家以地方文化為創作題材,讓作品的語言來帶動屏東藝文氣息,以此聚集激發出更美麗的火花,也讓想要來探索屏東的各地朋友可以有體驗參與的機會,枋寮F3藝術村更希望將藝術推向國際,協助藝術家與世界各國藝術家進行交流,讓在地藝術生命注入新的血液,強化藝術生命的體質,不僅能提供藝術創作平台,成為地區藝術中心,在活絡藝術家創造力之餘,也豐富更多元藝術化文化創意內涵,更能提升地方承載文化發展與傳承之能力,提高藝術村之能見度,也期望以「藝術帶動遊客,遊客回饋藝術」宏觀視野,在推動藝術村的藝術發展之外,進而增強藝文教育功能與活絡地方產業活動,開創良好「藝術之窗」的藝文環境。
參展藝術家
洪麗雯 / 應用藝術創作者
每當颱風過後,靠海的枋寮沿岸總會推積許多漂流木,在地居民稱之為「大水柴」,並以其為柴薪,供應日常生活炊煮之用。本次作品以天賜的「大水柴」為創作媒材,搭配颱風期間被吹落的鳥巢,除了表達家給予之溫暖和堅強的後盾外,更是反映自身倦鳥歸巢,返鄉定居的個人生活經驗。
蔡梅芳 / 水墨創作者
枋寮的生活簡單樸實,慢活的典型藝術聚落滋養豐富了可貴的養分,在【道法自然】的自由感悟中,延續傳統,再認識再學習,縱橫揮灑中,尋求淋漓酣暢,並保有穩重靜穆氣氛,動靜得宜之中,追求精神層次筆墨風情之韻味,不斷探索創新水墨創作的本質和原動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兩者功夫互為條件,前無後者則罔,後無前者則殆,2018年【生活美味系列】讓我體悟到如何在寫生中審視、反思、提煉…寫境轉成造境,「胸羅萬象」「寫物不惑」,達成「意在筆先「造心暢神」」之快!
黃筠晴 / 油彩創作者
心靈海域
想像
昇華內在精神的海域冒險
探索心靈深層的感知無邊際的海域
孕育生命處處生機無界限的海洋
蘊涵希望生生不息遼闊湛藍
詩意唯美的海
巫詩瑩 / 油彩創作者
艷陽是屏東熱情的象徵,而屏東近幾年的特產火龍果則像是土地所結出的火熱果實。這幾年從不同資訊裏暸解到人類侵蝕著土地,雖然我們享受依山傍海的圍繞,但因為我們的慾望而打破依互關係,也就失去了站立的基石。反之,在面對內在的自我中,我們消化了生活的柔軟堅硬,是為了在自我的平衡中找尋休憩的空間。
李銘煌 / 書法創作者
書法的學習是一輩子的緣份,篆、隸、草、行、楷、帛書等各體各家甚至每個時代的風格逐一的學習與體驗,尋找出較適合自己表現的風格,目前特鍾情於古文字的應用。書寫題材的內容近幾年開始偏向新詩、民謠及文史資料,創作書寫時除了抄寫表現外,在攫取片段或節錄運用時採用融合水墨的方式創作,甚至結合燒繪的表示往往帶來新的挑戰。
方福明 / 雕刻創作者
身為棑灣族人,為百步蛇的後裔,就應驕傲地在自己的雕塑上展現,作品以排灣女性人頭、陶壺與百步蛇圖紋等傳統雕刻,來訴說排灣族的生活故事,也是對身分的認同與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