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專區

「 編織 」 展覽專文

  • fb  
  • 撰文攝影|陳奕揚 2019-08-25

     

     

     

    「   在你的領域中,『編織』如何定義?  」

    本次的展覽丟出了這樣一個大問哉。


     

    唧唧復唧唧的機杼、針線來回穿梭,經緯線交互縱橫,或許這是大家熟悉的「編織」,這檔展覽卻希望觀眾重新省思這個詞彙的可能性。


     

    策展人黃雅旋將字詞進行解構,使「編織」成為一種概念上的套用,邀請四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音樂創作—黃苡哲、毛線創作—鄭雅之、平面創作—范思琪、身體創作—黃靖舒。好比將策展套用成「編織」這件事,即是策展人為梭,以四位創作者作基礎線材,使其串連交織出一幅新的作品 — 「編織現場表演」。

     

     

     

     

    策展人先訪談了創作者各自對「編織」的詮釋定義,再透過交叉剪輯的方式呈現錄像影片投射在牆面上 ; 並預先請四位將過往的作品分別呈現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象徵四者匯聚前的自我立場,以及即將交織的未來。

     

     

     

     

    四位創作者從互不相識、到聚集現場開始面對面一週,探討各自的「編織」是怎麼一回事。往來之間,每個人原先理解的「編織」行為在討論之中可能被加深印象,也可能逐漸被重新形塑。期間進行的一切痕跡、手稿、試驗,都被保留下來成為最終展覽的一部分。

     

     

     

     

     

     

    筆者原以為創作者與民眾會積極地以自我認知來影響彼此,所以腦海中所浮現的畫面乃是進行哲學思辨、爭奪話語權的情境,殊不知側拍觀察幾天的討論現場下來,比起爭論定義「編織」的抽象意涵,創作者們更似在摸索空間場域、以及嘗試對方擅長的「編織」是什麼,某種程度上讓筆者意識到感知體驗才是討論的基礎。


     

     

     

     

    嘗試跟著范思琪做版畫的呼吸、彈奏黃苡哲既即興又傳統樂器;學習鄭雅之的毛線勾勒、舞動黃靖舒的肢體韻律。在這些相互的過程中,創作著們以操作進行溝通、用陪伴作為理解,重複實踐作為認同。


     

     

     

     

     

     

    現場過程的展示同時也突破筆者對創作的想像,一般的藝術展覽中人們通常所見,已是作品最終的呈現而鮮少看見創作過程,但這檔展覽卻將這個討論的現場搬移到展覽場地之中、甚至讓民眾參與,將「編織」形塑、遷移的經歷都顯示於面前。最終日的編織現場,因前一天颱風的因素以及創作者組成變動,使得大家對成果表演的預想更加莫測。

     

     

     

     

     

    應邀前來的飛鴻,在一旁輕撥手中的吉他,由急入緩雙弦音鋪陳出表演的前奏; 鄭雅之聽聞聲律後,將毛線拋向盤坐於場地中央的范思琪,有如將能量傳遞了開來,鼓棒不斷以畫圈的方式磨畫鼓面,彷彿加強醞釀出個場所的能量 ; 著一身白淨的黃靖舒則從後方舞動入場加進這場交織的網中。

     

     

     

     

     

     

     

    毛線如編織般纏繞現場的表演者,期中可感受到創作者之間波動的傳遞,時而作為影響他人的主體,時而化為被編織的附件,主客的轉移間有時又處於微妙的對等平衡。進行這場編織的過程,關注表演者在自身上沾染勾繞、在環境展牆上拓印,內心情境堆疊至濃郁處,倏然無聲。只見表演者們默然起身,將遍佈各出的散線收捲成團。
     

     

     

     

     

     

     

     

     

     

     

     

    這檔展覽對筆者有著另類的新鮮感,因為實際的發展走向與原先預測的方向完全不同,又可以將整個過程比擬為社會議題的微縮投射,立場觀點不同的眾人是否能夠取得共識 ; 好比公民社群,如何認識彼此進而凝聚力量,參與者的人格特質影響佔了極大比重,共識的形成是否需要有主導者?在策展人不介入的情形下,若參與者則皆是隨和的人,最終共識是否陷入泥沼無法定案?

     

    「催生決策的重要關鍵,是靈感?是直覺?抑或緊迫性?」

     

    在這場展覽中是「時間」的壓迫下有了焦慮感,面臨資源盤點與取捨,從創作者要成為表演者時,腦內的警鐘就會催促自己,身為舞台的一份子要如何貢獻己力。假若反觀將議題投射到社會中,議題往往沒有時間不設期限的情況下,試驗與討論極有可能不斷迴圈。展覽中策展人所需要因應的課題,對應著民主社會中為政者所面臨的困境。

     

     

     

     

     

     

    但藝術創作同時又有如時代思潮一般變化多端,在默契下仍舊發生著意外與驚喜,為如常運作的社會結構帶入變因,成為世代的推進力。觀賞一場展覽下來,讓筆者突發奇想的將其中發展與現實做連結的比擬,想來這就是創作刺激思辨,以及思辨對展覽體驗者的擴散作用吧!
     


     

    「   這場試驗過後,你的『編織』感受?  」

    一同變化編織、進行編織、感受編織。